发布日期:2024-11-01 05:06 点击次数:79
*仅供医学专科东谈主士阅读参考
阿替利珠单抗皮下打针——方便、高效的给药样式新选拔,有望塑造全新诊疗旅途。
群众简介
程颖 训练
一级训练,博士磋商生导师,博士后责任站导师
享受国务院很是津贴,卫生部隆起孝敬中后生群众
吉林省病院 恶性肿瘤临床磋商一体化诊疗中心 主任
吉林省中心主任
吉林省肺癌诊疗中心主任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 监事会副监事长
海外肺癌磋商协会(IASLC)萧疏肿瘤(小细胞肺癌)专委会委员
CSCO小细胞肺癌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
CSCO临床磋商群众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科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
CSCO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
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
2023年临床医学限制“公共高被引科学家”
2024年9月13日(中国时刻),阿替利珠单抗(Atezolizumab)皮下打针剂型(SC)取得好意思国食物药品监督搞定局(FDA)的批准,其应用畛域遮蔽阿替利珠单抗静脉打针(IV)的所有这个词稳妥症。狂放当今,阿替利珠单抗SC已在公共50个国度获批上市,为稠密肿瘤患者带来了更为方便、高效的调理选拔。
值得看重的是,阿替利珠单抗SC见效干预临床推论,不仅彰显了抗肿瘤调理给药样式的约束探索与更动,也预示着SC已成为将来抗肿瘤药物的进击研发标的。
图1. 截图开端:FDA官网
见证医学的约束跳跃与改进
皮下给药的手艺打破
01
SC给药的窘境与打破
比年来,SC成为抗体药物较热点的建设标的。早在19世纪初,SC便凭借疗效与口服给药至极、幸免胃肠谈反作用等上风而崭露头角。步入20世纪后叶,大分子单抗药物成为恶性肿瘤、类风湿重要炎等疾病的进击调理技巧,由于这些大分子药物难以通过口服路线给药,SC凭借优于IV的方便性,冉冉成为了探索的焦点。但研发大分子单抗的SC并非易事,在皮下组织细胞外基质(ECM)中,由透明质酸等结构性大分子构成的皮肤间质具有复杂三维立体结构,顽固了机体对单抗的扩散与经受,这成为制约SC给药发展的重要。一般而言,SC给药的容积需小于2ml,怎么末端大剂量/大容积给药、提高生物利费用及独揽免疫原性等中枢问题提上议程。
透明质酸酶的发现为这一窘境带来了破冰之举。透明质酸酶通过降解透明质酸及部分糖胺聚糖,独揽透明质酸的黏度及局部皮下空间中液体容积阻力限度,加多其通透性,以末端SC给药剂量的加多。2005年,首款透明质酸酶(rHuPH20)东谈主用打针液获FDA批准,SC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在rHuPH20的作用下,单抗SC的输注速度、容积以及提高生物利费用均得到了大幅度普及。
02
抗肿瘤调理的全新给药样式
随入手艺的约束熟练和SC上风的日益突显,SC在抗肿瘤调理限制的应用日益无为。据统计,在2008-2017年间,FDA批准的单克隆抗体约三分之一是SC,这标明SC已成为将来调理给药的新趋势。
比年来也有多款单抗SC上市,包括乳腺癌的曲妥珠及帕托珠单抗SC、血液肿瘤的利妥昔单抗SC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达雷妥尤单抗SC。此外,还有稠密SC药物也已处于研发阶段。这些药物的研发与上市,将进一步丰富SC药物的种类,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调理选拔,并塑造新的给药以及诊疗样式。
阿替利珠单抗皮下制剂
方便、高效的给药样式新选拔
阿替利珠单抗是一种针对PD-L1的东谈主源化单克隆抗体,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、晚期NSCLC、无为期小细胞肺癌(ES-SCLC)以及不行切除肝细胞癌等。现阶段,中国国度药品监督搞定局批准的阿替利珠单抗剂型为1200mg/20ml,给药形貌为IV。
跟着IMscin001及IMscin002的数据读出,阿替利珠单抗SC见效在多国获批。IMscin001磋商Part 2部分(NCT03735121)[8、9]是一项灵通标签、公共多中心、III期立地对照磋商,对比了阿替利珠单抗IV与SC在既往含铂化疗失败、免疫初治的局晚/转换性NSCLC的药代能源学(PK)、灵验性和安全性,主要磋商至极为第1周期不雅察的Ctrough及模子猜度的AUC0-21天,次要至极为模子猜度稳态时的Ctrough及AUC、安全性、疗效及免疫原性等。
图2. IMscin001磋商打算
共371名患者入组该磋商,斥逐夸耀,SC在第1周期及稳态时不雅察的Ctrough和模子猜度的AUC0-21天显现量均非劣于IV(图2)。在疗效方面,SC和IV之间的无认知活命期(PFS)、总活命期(OS)和客不雅缓解率(ORR)均相似(图3),中位活命随访9.5个月,两组中位OS分辩为10.7个月和10.1个月(HR=0.88;95%CI:0.67-1.16),中位PFS分辩为2.8个月和2.9个月(HR=1.05;95%CI:0.83-1.33),说明ORR分辩为11.0%(95% CI:7.4-15.6)和10.5%(95% CI:5.7-17.3)。
图3. IMscin001磋商PK斥逐
图4. IMscin001磋商OS、PFS及ORR斥逐
此外,SC组与IV组的不良事件(AE)发生率平衡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。SC组SAEs的发生率为19.4%,低于IV组的27.4%,3-4级SAEs发生率为20.6%,低于IV组的31.5%,SC组未发生输注有关反映且局部反映发生率仅为4.5%,且大部分为1级。
图5. IMscin001磋商安全性斥逐
此外,IMscin002磋商(NCT03735121)评估了NSCLC患者对阿替利珠单抗SC和IV的倾向性和满足度[10]。该磋商为II期交叉考验,入组患者按1:1立地收受SC或IV调理,第3周期后,切换至另一给药路线,第6周期后,证据患者意愿选拔相应给药形貌(图6)。磋商主要至极是患者在第6周期第1天时对SC或IV阿替利珠单抗的偏好。次要至极包括患者呈文的满足度、不息调理时代的选拔以及安全性,非常是不同给药形貌之间调理的安全性。磋商斥逐夸耀,70.7%的患者首选SC,权臣高于IV组的21.1%。选拔SC的主要原因包括就诊时刻少、更景观、心扉困扰少等。在不息用药阶段,79.4%的患者选拔SC,一样权臣高于IV组的20.6%(图7)。安全性方面,皮下打针与静脉打针的安全性特征一致,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。不管领先使用的给药形貌怎么,皮下打针和静脉打针之间的调理均能很好耐受,未加多输液有关不良事件。
图6. IMscin002磋商打算
图7. IMscin002磋商患者的首选给药举止(左图)与不息用药阶段的给药举止选拔(右图)
上述磋商夸耀了阿替利珠单抗SC和IV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一致性,同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调理形貌选拔。当今,阿替利珠单抗SC已在北好意思、欧洲等地遮蔽了阿替利珠单抗的所有这个词稳妥症,这意味着患者和临床大夫领有了愈加方便、且一样安全灵验的调理新选拔。
倾听大夫与患者之声
给药形貌的倾向与皮下制剂的上风
从大夫的角度看,SC代表了抗肿瘤调理给药形貌的更动。与IV比拟,SC是更为高效、快捷的给药形貌,不仅可缩小患者的调理时刻,还能幸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感染风险,从而提高调理的安全性。此外,SC还能独揽护士背负、医疗资本,提高床位盘活率,从而末端医疗资源的更高效垄断。
对患者而言,SC的上风阻截小觑。“到病院调理的通盘经由压力至极大,时刻长且需要有东谈主陪护”这是多数癌症患者的困扰。而SC,使得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或者病院的方便输注中心/白昼门诊等即可快速完成调理,也无需家东谈主耐久的陪护。而且,SC幸免了静脉置管的灾祸,削弱了患者的心扉背负。磋商夸耀[11],给药路线对患者的调理驯从性和生活质料有一定的影响;而在针对患者给药倾向性的访谒中,与IV比拟,SC俨然成为了患者的首选给药形貌。
总之,SC以其特有的上风,正冉冉编削着肿瘤调理的给药形貌,不仅知足了大夫对调理效果与疗效安全性的追求,也回话了患者对调理方便性与高生活质料的渴慕。
结 语
阿替利珠单抗SC在FDA的见效获批,无疑是抗肿瘤调理限制的又一次重要打破。它不仅改进了传统的给药样式,更为公共肿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调理的方便性和高效性。这一里程碑式的配置,既体现了医学科技的约束跳跃与更动,也彰显了东谈主类对健康福祉的不懈追求。
在中国,肿瘤患者和大夫一样对阿替利珠单抗SC充满了期待。咱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,这款药物将胜利干预中国市集,为中国的肿瘤患者提供更丰富的调理选拔。同期,咱们也期待更多的SC药物好像早日走入临床推论,共同鼓励抗肿瘤调理限制的捏续发展。
精彩资讯等你来
参考文件:
[1] Kenneth Myers. Phlebology . 2019 Jun;34(5) 294-302.
[2] Ilse R Dubbelboer,et al.Eur J Pharm Sci. 2022 Jun 1;173:106181.
[3] Richard L Wasserman.Immunotherapy.2014;6(5):553-67.
[4] Margarida Viola,et al.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.2018;286(28):301-314.
[5] Kenneth W Locke,et al.Drug Deliv. 2019 Dec;26(1):98-106.
[6] Manuel Sánchez-Félix,et al.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67 (2020) 66–77.
[7]Margarida Viola,et al.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.2018;286(28):301-314.
[8] .Burotto M, et al. Ann Oncol. 2023 Aug;34(8):693-702.
[9]Burotto M, et al. J Thorac Oncol. 2024 Oct;19(10):1460-1466.
[10] Federico Cappuzzo et al, 2024 ELCC 244MO.
[11] Stoner KL, et al. Patient. 2014 Jul 12.
*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东谈主士提供科学信息,不代表本平台不雅点